《遠見雜誌》創立於1986年,以「傳播進步觀念」為己任,為讀者洞察趨勢、探索未來方向;致力普及國際知識、成為與世界趨勢同步的平台,是整個華人社會中「前進的動力」。《遠見》內容包含:知名企業、人物獨家訪談、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文章精選、國際大師連線專訪、時事看時勢…等,全面提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產業新知。
遲到總比缺席好
在李登輝、陳水扁二位總統任內的建言
不被信任的疫苗之戰
疫情,為什麼?
誰是豐田汽車的中興之祖?
ESG永續投資成顯學強化揭露落實保護機制
是非公道在人心
一間醫院的公民思惟
拜登訪歐之後
財務自由可以讓你有更多的資源,包括疫苗
日出時讓恐懼終結
你的公司應變功力有多高? • 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,達美航空的營收,仍比其餘三家競爭對手加總的平均高出12%。達美航空以強大的「變革力」,因應迅速變化且難以預測的市場。你的公司,也有「變革力」嗎?
國際透視鏡 • 全球化的時代,世界局勢變化快速。《遠見》編輯部精讀各大外國媒體,每月精選你不能錯過的國際現象,讓你世界一把抓。
巴勒斯坦vs.以色列一個疫情兩個世界 •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爆發2014年以來的最大衝突,意外凸顯國際防疫政治的極端不平等。《遠見》獨家採訪當地居民、揭密疫苗施打領先國以色列,停火後繼續封鎖加薩走廊,任當地人在醫療短缺下自求生存。
疫下房市兩樣情商辦看跌住宅續漲 • 疫情會影響房市?根據歐美今年解封的現況,住宅漲不停,比金融海嘯前更瘋狂;商業房產則可能看跌。
印度病毒株來勢洶洶台灣準備好了嗎? • 去年台灣是防疫優等生,如今確診者致死率卻超過4%。台灣防疫究竟出了什麼問題?遠見盤點五大漏洞,盼政府記取教訓,才有辦法對抗傳播力更強的印度變異株Delta。
新冠下一役:決戰「無症狀感染者」 • 台灣疫情看似趨緩,卻迎來下一個挑戰,「無症狀感染者」已成防疫死角,政府必須加以正視,協助地方盡快找到社區隱形傳播者,否則很難「清零」。
兼顧安全與富足是台灣的艱難抉擇 • 台美關係逐漸升溫,看似迎來榮景,台灣卻被評為「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」。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出書,點出台灣正面臨的艱難抉擇,讓許多長期被忽略的困境,逐一浮現⋯⋯
法院視訊開庭主張權利「在線等」 • 疫情讓世界按下了暫停鍵,法院審理也同步暫停。司法院定調:若非緊急情況,全台灣法院暫緩開庭至三級警戒結束,一年握有國家200多億元預算、收案335萬件的司法機器,大部分的對外服務竟戛然而止。
鄭文宗獨門圈客術圈出文曄營收新高 • 專注半導體銷售的文曄,2019年挺過失去代理權,及惡意併購兩項挑戰後,營運回歸正軌,2020年繳出了耀眼的成績。28年前,由鄭文宗夫妻共同創辦的文曄,究竟如何成為亞太地區半導體關鍵要角?
推動電商、社區展店誠品啟動全通路布局 • 誠品不一樣了!去年的「致股東報告書」,董事長吳旻潔寫道,新時代正要開啟。她大刀闊斧展開數位轉型,深耕CRM、POS、會員經濟,迎戰數位化趨勢,誠品怎麼能錯過?
「阿宅」轉進文策院李明哲要「幹點大事」 • 乘載台灣文化人期待的文化內容策進院,成立一年多,不管是預算應用或容推進,在政府與民間都有紛擾波瀾,在疫情突起的2021年初夏,跨領域延攬數位產業「年輕大老」李明哲,帶給產業新的期待。
綠電契機
台灣拚太陽光電得先衝破六大逆風 • 今年4月,總統蔡英文終於跟進喊出2050年零碳目標,但相關政策路徑仍付之闕如。連產業急需的綠電,也頻遭逆風,該如何追上進度?
挺進綠能錢潮
從農電到漁電中租多元拓展衝綠能
虛擬電廠上線神救援513大停電 • 逐年攀升的夏季尖峰負載,讓缺電夢魘籠罩全台。只是,為2%尖峰負載的備用容量,蓋大電廠真的是唯一解方嗎?事實上,以儲能、智慧電網、分散能源打造的虛擬電廠,已是能源管理新顯學。
地方媽媽建電廠香草小農創綠電 • 一場由下而上、由庶民自主發動的台灣能源變革正在發酵。北台灣一群社區庶民從節電運動開始,最後演變成自建太陽能電廠;屏東小農以「農電共生」突圍,讓台灣農產打進歐美舞台。
立好三大支柱穩住台灣抗疫下一步
快篩開放聲聲慢「惜篩如命」損威信 • 根據統計,台灣5月中到6月初疫情高峰期,約45%死亡患者是確診當天死亡或確診三天內就死亡,換言之,許多人在離世前都不知道自己染疫。搶救寶貴性命,或許可以從靠快篩,找出更多隱形確診者。
醫護戰神再神也難為無米之炊 • 台灣確診者人數已破萬,其中約18.5%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,而60歲以上的長者們,更有35.8%是重症。每一條寶貴性命,都是由醫護戰神們來守護,但我們是否給予足夠資源讓醫護無後顧之憂?
「被轉學」大不易退場私校學生淪難民 • 私校退場連環爆,台灣觀光學院、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也確定在今年停辦,迄今已有七所學校退場。然而學生安置如今仍困難重重,甚至被迫輟學,淪為高教難民。
超前部署當標配鴻海抗疫迅速到位 • 5月中,疫情在台蔓延,正當同業因遠距辦公焦頭爛額,鴻海卻早已提前演練,讓董座在家就能跨國簽約,同時,更火速在土城總部建置快篩站。《遠見》獨家專訪鴻海團隊,揭密鴻海在疫情下快速應變的祕訣。
重塑大學品牌讓學生非選不可
醫學與永續疫後大學兩大戰場 •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,也顛覆高教生態。 「2021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」五大分榜出爐,醫學、永續成為新顯學,足見醫療創新的重要性,而各大學更積極培育永續人才,期盼讓地球更美好。
大學深耕永續站上社會責任第一線
醫工強強聯手跨域邁步大未來 • 工程名校聯手醫科頂大,如此夢幻組合終於成真!背負著所有人的期待,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宣示,學校不僅要做未來領域的獨角獸,更要透過「跨域創價」的實踐,進一步「發明未來」!
融貫中西醫療把學術推進國際 • 中國醫藥大學洞悉學術國際化的重要性,近年來,積極從海外力邀頂尖學者,透過知識與學術傳承,省卻許多研究上的冤枉路,讓研究團隊更快接上國際,持續精進。
鼓勵顯性創業自許躋身台版MIT • 臺科大身為國內技職龍頭,不只產學收入名列前茅,智慧財產權衍生運用總金額更是技職之冠。新任校長顏家鈺發下豪語,臺科大除了能幫企業解題,更要以成為台版麻省理工學院為使命。
「民間工研院」撼動國立科大鐵板 • 長期以來,國立科大穩居技職榜前段班,今年擁有台塑集團背景的明志科大,硬生生改變傳統生態,衝上第四名。校長劉祖華以「民間工研院」的獨特定位自許,持續強化無可取代的競爭力。
台新金併保德信16年彰銀包袱解套 • 「一張都不留!」台新金董座吳東亮藉由併購保德信人壽,啟動彰銀股票出清計畫,即便至少還要六至十年才能完全分手,無疑已是國內金融史教科書的經典案例。
零售跨業結盟金融共創支付生活圈 • 為了讓民眾享受更便利的電子支付服務,政府帶頭改造「嗶經濟」,除開放電支業者互相轉帳,並放寬經營業務,讓電子支付更能融入民眾的生活中。
無痛理財三招宅在家再存一桶金 • 新冠肺炎肆虐台灣,防疫工作讓大家生活亂了套,特別是在金錢規劃上,有人收入喊卡,有人支出暴增⋯⋯,生活回到正軌前,該如何安心理財?
王志仁「傻瓜計畫」傻出舊衣再生新格局 • 電商戰將王志仁攜手新光紡織董事長吳昕恩,用傻瓜精神與累積20多年的商場功力,將紡織業重新解構,賦予衣服循環永續的生命力。
機械業危機四伏爆量訂單恐成空 • 「這次的潛在危機,我看得心驚膽顫。」工具機公會理事長許文憲說。去年台灣疫情穩定,吸引全球機械訂單來台。但,今年面對滿手訂單,業者卻哀聲四起。究竟為什麼?
遠距醫療做半套 醫病都心累 • 三級警戒後,避免民眾非即刻的就醫需求,政府鬆綁「遠距診療」,但相關配套不足,民眾與醫師都大嘆不夠便利,為什麼?
防疫再苦,也要好好吃飯
蔬菜箱開箱嘗鮮吃對順序更保鮮
葉怡蘭營造餐桌美學在家吃不輸上館子
林明健公開私房食譜名廚料理也能DIY
為何我堅持絕不重複同樣的營運模式?
菜市場歐巴桑的人生哲學
為你做飯的那個人